保健食品不治病,用不对了还要命!

  • 2019-02-22 17:28:30

在食品界的内部和药品界的边缘,游走着这样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喜怒交加的存在,它的名字叫做保健食品。有人视其为珍宝,趋之若鹜;也有人斥其害人,避之不及。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充满争议的保健食品呢?


何为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源于美国的“Dietary Supplement”,也就是“膳食补充剂”或“健康辅助食品”的意思。


2005年我国在施行《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中将保健食品定义为: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可见:

首先,保健食品是食品的一种,不是药。

其次,它有特殊的适应人群,不是妇孺咸宜、「童叟无欺」。

再次,它诞生的初衷和它存在的意义从来都不是治病。

 

想通过服用保健食品来治病的朋友,可以洗洗睡了。


保健食品为啥治不了病


一直以来,保健食品的对外宣传都是这样的: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促进生长、抵抗疲劳、保护视力、改善记忆、延缓衰老、抗击肿瘤……除去财富和爱情,它似乎承包了我们所有的美好愿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对保健食品寄予了太过厚重的期望,所有正规医疗技术解决的了的、解决不了的问题都希望通过一瓶口服液、一勺蛋白粉来轻松搞定。听起来很美好,但事实的真相往往没那么简单。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明确显示,“目前我国批准受理的保健食品的保健功效有27种,包括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糖、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消化、通便、对胃黏膜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等,这些均没有任何治疗疾病的作用。”


(图片来源于CFDA官网)


原因不难理解:

 

药品的生产一定要在制药厂中进行,空气洁净度和无菌环境的要求标准都非常高;制作药品的原材料的质量都必须符合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要求的标准;药品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技术,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审查,并通过药理、毒理方面的严格检查以及后续长期的临床试验来确认疗效,经有关部门鉴定批准后,方可投入市场;不仅如此,药品的使用过程中自始至终还受到药监部门监控,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汇总上报。而相比之下,保健食品在各方面的要求就宽松多了。保健食品可以直接在食品工厂中生产,其生产标准跟药品不可同日而语,仅检验污染物、细菌等卫生指标,合格即可上市,且无需经过临床试验。


也就是说,从质量控制、效果监测、安全保障等各方面来说,药品的标准和要求都远远高于保健食品。那么,对于患者来说,在治病这件事情上,如果连药物都不相信,又凭什么要相信保健食品呢?

 

有人可能会说,是药三分毒,而保健食品没有毒副作用呀。首先,没有毒副作用是保健食品的理想状态,受用量、个体差异、适宜性等因素的影响,现实情况很可能有所出入(下文将举例介绍),毕竟,饭吃多了还会消化不良呢;其次,即便保健食品真的能做到纯绿色、纯天然、安全无害,没有一丁点毒副作用,那我们又凭什么相信它会有积极的作用?

 

(举个例子)


以风靡一时、头顶“抗氧化”“延缓衰老”“保护心血管”“抗肿瘤”等各类光环的白藜芦醇为例。当研究者发现其在酵母和小鼠身上显示出令人振奋的延长寿命的特质时,一度欣喜地以为人类平均寿命达到150或许不再是梦,于是野心勃勃地希望将白藜芦醇带进药品界,而且还受到国际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的青睐,但因为后续试验对象里出现多个肾衰竭现象被迫叫停。随后,在药品界折戟的白藜芦醇转战监管相对宽松、对使用效果也没有明确要求的保健品界。在这个领域,白藜芦醇被大肆包装、声名鹊起,受到不少国人的追捧。而真实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2014年,科学家对人体摄入白藜芦醇的水平及各种慢性病导致的总死亡率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发现,膳食摄入白藜芦醇和长寿、炎症、癌症和心血管健康并没有明显相关性。综合来看目前并没有足够证据认为白藜芦醇对人体有好处,更不要说治疗疾病了。


而更有意思的是,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网上,能查到的通过审批、尚在有效期、含白藜芦醇成分的国产保健食品,只有一款“坤美靓牌白藜芦醇胶囊”。


(图片来源于CFDA官网)


而且其保健产品功效仅仅是增加骨密度,这与微商宣传的几乎包治百病的功效大相径庭。


(图片来源于CFDA官网)


而查询进口的含白藜芦醇成分的保健食品,更是一无所获。


(图片来源于CFDA官网)



盲目食用保健食品可能有害无益


保健食品非但不能治病,盲目食用还可能对身体有害。比如说维生素和某些微量元素如碘、锌、硒虽是人体代谢所必需,但其需要量有限,并非多多益善,保证膳食均衡就足够了。相反,长期大剂量服用不但无益,还可能引起毒副作用。

 

例如,2018年6月,《Nature Medicine》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锌过量可能是恶病质的罪魁祸首,可加速癌症死亡!



(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


哥伦比亚大学的Gang Wang等人的研究指出晚期癌症患者肌肉中锌超载和锌转运蛋白(Zip14)上调是转移性癌症诱发恶病质肌肉萎缩的重要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晚期癌症和转移性疾病患者的肌肉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患有恶病质的癌症患者的肌肉组织样本中含有高水平的Zip14。另一方面,研究人员发现恶病质肌肉中普遍存在锌超载,同时伴随血清锌含量降低。也就是说,肌肉中ZIP14的过表达会增加肌肉细胞对锌的摄取,导致这些肌群严重萎缩,促进恶病质的发生发展。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在没有肿瘤的情况下,适当补充锌对野生型Zip14小鼠的生长动力学没有不利影响,而一旦锌超载,就可导致野生型Zip14小鼠体重减轻和肌肉萎缩显着加速。这种肌肉萎缩与恶病质肌肉萎缩极为相似。这说明锌超载不仅会使癌症患者发生恶病质肌肉萎缩,对正常人的肌肉可能也有损伤。


又比如,硒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前列腺的健康卫士,但其实对于前列腺癌患者来说,应避免硒补充剂。2014年12月公布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确诊非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患者每天补充硒140μg,死于前列腺癌的风险比不补充硒的患者高2.5倍。

 

因此,补充保健食品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情,切忌盲目。


如何正确看待保健食品


有人可能要问,既然保健食品不能治病,还可能对身体有害,那它为什么会存在。我们不能将保健品神化,当然也没必要将其妖魔化。

 

保健食品固然不是一无是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明确表示,保健食品不能直接治疗疾病,但可以“以调整机体功能、使机体的代谢系统保持平衡或是让血液循环顺畅等等,帮助身体用其自身的抗病能力去应对疾病”。此外,人类可能会因为“长期缺乏某种营养物质而引起一些身体不适的症状”,而保健食品基本上是“原本就存在于人体内或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某种成分”,换句话说,当身体缺乏某种营养物质的时候,是可以适当利用保健食品进行补充的。另外,人体在某些特殊时期要补充某种特定营养物质,比如说孕前及怀孕早期要补充叶酸。


但务必要明确的是


1. 不要擅自食用保健食品。保健食品有特定的适应人群,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补充,类似“全民补钙”的提法是不正确的,不负责任的。那么哪些人有必要补充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咨询营养科的医生。


2. 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对于患者来说,首先,有没有必要服用保健食品需要咨询医生;其次,即便需要服用保健食品,也一定不要放弃正规治疗。如果保健食品都能治病了,那还要医院和医生干什么?


3. 保健食品不要影响正常饮食。保健食品的营养价值有限,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归根结底还是要从一日三餐中获得。


一言以蔽之,不要被保健食品及其经销商牵着鼻子走,自己的健康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好吗?


参考文献

1. samr. cfda. gov. cn

2. Gang Wang,et al. Metastatic cancers promote cachexia through altered zinc homeostasis in skeletal muscle. Nature Medicine (2018)

3. Joseph A. Baur, et al. Resveratrol improves health and survival of mice on a high-calorie diet. Nature, 2006, 444, 337-342

4. Richard D. Semba, et al. Resveratrol Level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Older Community-Dwelling Adults. JAMA Intern Med. 2014;174(7):1077-1084.

5. Stacey A. Kenfield,et al. 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and Prostate Cancer Mortality. the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14)


预约海外医疗服务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们将第一时间与你取得联系
选择预约类型
Phone全国服务热线 400-076-3808
爱医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