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胃癌化疗药物有哪些

  • 2019-10-23 17:27:48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治疗时除了手术、放疗,还应该配合化疗来杀死残余的癌细胞,化疗也是一种比较有效、不可缺少的治疗胃癌的方法。常用的治疗胃癌的化疗药物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给大家分享一些。


1.司莫司汀(甲基环已亚硝脲)


本品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属于亚硝脲类烷化剂,治疗胃癌的有效率大约为10%~20%。本品对处于G1-S边界,或S早期的细胞最敏感,对G2期也有抑制作用。本品进入体内后其分子从氨甲酰胺键处断裂为两部分,一为氯乙胺部分,将氯解离形成乙烯碳正离子,发挥烃化作用,使DNA链断裂,RNA及蛋白质受到烃化,这与抗肿瘤作用有关;另一部分为氨甲酰基部分变为异氰酸酯,或再转化为氨甲酸,以发挥氨甲酰化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本品口服后,最早可在45分钟内出现恶心、呕吐的现象,迟者到6小时出现,通常在次日可消失。一般情况下,如果在服药前给予止呕剂,或将服药时间改在睡前,均可减轻消化道反应。


2.氟尿嘧啶(5-Fu)

本品是以抗代谢物而起作用,在细胞内转化为有效的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后,通过阻断脱氧核糖尿苷酸受细胞内胸苷酸合成酶转化为胸苷酸,而干扰DNA的合成,属于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可以导致恶性病变细胞损伤和死亡。静脉用药后,氟尿嘧啶广泛分布于体液中,并在4小时内从血中消失。它在被转换成核苷酸后,被活跃分裂的组织及肿瘤所优先摄取,氟尿嘧啶容易进入脑脊液中。约20%以原型从尿排泄,其余大部分在肝中由一般对尿嘧啶代谢的机制所代谢。据统计,本品治疗胃癌的总有效率为20%左右。

使用本品的不良反应有:1.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腔炎、胃炎、腹痛及腹泻等胃肠道反应;2.注射局部有疼痛、静脉炎或动脉内膜炎;3.骨髓抑制,主要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4.常有脱发、红斑性皮炎、及暂时性小脑运动失调,偶有影响心脏功能。


3.替加氟(呋喃氟尿嘧啶)



本品是氟尿嘧啶(5-Fu)化疗药物的一种衍生物,在体内逐渐变为氟尿嘧啶而起作用,其作用与氟尿嘧啶相同,动物实验表明其毒性只有氟尿嘧啶的1/4~1/7,化疗指数为氟尿嘧啶的2倍,在体内能干扰、拮抗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本品口服后吸收良好,给药后2小时对DNA、RNA和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作用达最高峰,持续时间能长达12~20小时。静脉注射后,可均匀地分布于肝、肾、小肠、脾和脑,而以肝、肾中的浓度较高,且可通过血脑屏障,主要由尿和呼吸道排出。本品也是目前治疗胃癌的常用药物,毒性较低,临床当中治疗总有效率为31%。

需要注意的是肝损伤患者使用本品时应检测肝功能。


4.多柔比星(阿霉素)



本品是一种抗肿瘤抗生素,可抑制RNA和DNA的合成,对RNA的抑制作用最强,抗瘤谱较广,对多种肿瘤均有作用,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各种生长周期的肿瘤细胞都有杀灭作用。本品在临床当中应用时间已有二十多年,此类药物的诱导缓解作用比较迅速,总有效率可以达到21%~31%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1)该品的肾排泄虽较少,但在用药后1~2日内可出现红色尿,一般都在2日后消失。肾功能不全者用该品后要警惕高尿酸血症的出现;(2)痛风患者在使用本品时,别嘌醇用量要相应增加;(3)本品用药期间应定期复查血象,避免造成骨髓抑制;(4)老年患者、2岁以下幼儿和原有心脏病患者要特别慎用本品;(5)少数患者用药后可引起黄疸或其他肝功能损害,有肝功能不全者,本品用量应予酌减。


    5.丝裂霉素(MMC)

本品为从放线菌的培养液中分离出的抗肿瘤药物,对多种实体瘤有效,为常用的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之一。从结构上看具有苯醌、乌拉坦及乙烯亚胺基三种有效基团。在细胞内通过还原酶活化后起作用,可使DNA解聚,同时拮抗DNA的复制。高浓度时对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亦有抑制作用,主要作用于晚G1期和早S期。本品一般采用静脉给药,每周使用两次。本品的作用与烷化剂相似,治疗胃癌的总有效率约10%~15%。

需要注意的是:(1)本品对肾脏、肺有毒性,个别患者可引起发热、乏力、肌肉痛及脱发的现象。(2)用药期间应严格检查血象。(3)本品对局部有刺激作用,不可漏于血管外。



爱医观点

针对不同的患者,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MORE Health爱医传递会持续为大家带来资讯。关注爱医百科https://www.aiyichuandi.com/aybk 即可获取更多信息。

预约海外医疗服务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们将第一时间与你取得联系
选择预约类型
Phone全国服务热线 400-076-3808
爱医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