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月6日,史上第一位亚裔金球奖影后诞生,创造了金球奖的历史。将她送上领奖台的华语电影名叫《别告诉她》,将于1月10日全国上映(不好意思,此处有剧透)。该影片讲述的是体现在癌症、死亡以及病人知情权中的中西文化的巨大冲突。
一个华人家庭的奶奶被诊断为晚期肺癌,远在海外的子女们打算对老人隐瞒病情,假借一场婚礼的名义让所有家人回家见奶奶最后一面。但在纽约长大的碧莉却认为奶奶有知道自己病情的权利。因此一场中西文化的冲突开始在这个华人家庭中蔓延开来。伯父告诉碧莉:西方世界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然而东方人更注重亲情和陪伴。在渐渐懂得了之后,碧莉也跟随家人一起加入了这场演给奶奶的亲情大戏中。
类似文中这种“以爱之名”的谎言每天都在中国家庭中上演。面对罹患绝症的亲属,我们往往不假思索地会选择隐瞒,而很少去思考和权衡说与不说的利和弊。
摊牌还是隐瞒,其实是个两难的选择,没有绝对的对和错,而且要因人而异。
作为家属,其实把握好下面几个原则就好:
从权利角度讲,患者有权利知道自己的真实病情。从意愿角度讲,多数患者是希望知道真相的。2001年一项在英国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87%的被调查患者,愿意知道尽可能多的关于病症的信息,高达98%的患者想知道他们的疾病是否是癌症。在中国也一样。根据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一项对1023名中国癌症患者及家属进行的调查,90.8%的被调查中国癌症患者认为应该让早期癌症病人知道病情真相,60.5%的被调查癌症患者认为应该让晚期癌症病人知道病情真相。
因此,如果从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知情意愿上来讲,不由分说地隐瞒病情或许不是最佳选择。
我们对于生活的规划和安排会因为自身处境的不同而不同。正常状态下,我们以平常心态来对待工作、生活、学习,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规划和心愿;如果受制于现实条件,暂时无法达成一个心愿时,我们会寄希望于“来日方长”。而如果我们被告知生命余额不足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把一些不那么重要和紧迫的事情放一放,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及时实现一个埋藏许久的愿望,抑或好好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最后时光。这也是如实告诉绝症患者其真实病情的意义所在,尤其是对于处在晚期或时日不多的患者,毕竟如果一定要离开,无论家属还是患者本人都更希望这是一个没有遗憾的结局。
正如前文所说,“亲人罹患绝症,到底要不要告诉他”这件事本身就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更多的时候,要因人、因境而异。
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身体状况较好、心理素质良好的患者或者是年事已高、可以以平常心看待死亡的患者,可以平静地将病情如实相告,并共同商讨接下来的治疗休养事宜。这有助于患者严肃对待疾病,更好地配合治疗,而且很多患者在知道真实病情后,重新珍视健康,改掉了之前很多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方式,这对患者日后的生活大有裨益。
当然,如果患者身体较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情绪极端敏感脆弱,将真相告诉他可能会使其承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打击,这可能会加速病情的恶化,“1/3的癌症患者是被吓死的”这句话不无道理。因此,面对这类患者,为了避免让患者受到更大的伤害,善意的隐瞒或许是更好的处理方式。
当然,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是选择是否要将实情告诉患者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电影《别告诉她》中,中美价值观在发生冲突碰撞后,女主理解并赞同了以家为本的中国价值观,选择了向患者隐瞒,医生诊断只剩三个月生命的老太太在丝毫不知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又快乐地活了六年。
这似乎是“隐瞒”之于“摊牌”的胜利,但谁也不知道如果当初大家将病情告诉奶奶结果会更好一些还是要糟糕一些。
总之还是那句话,要结合各种实际情况和主客观因素,具体应对和分析。最后再说一句,也有人认为影片的结局不太符合常理,晚期肺癌能活过六年基本不可能,或许这一开始就是一个误诊。不管怎样,这都带给我们一场中西文化背景下关于生死的思考。